中证策略
电影《731》还没上映,先炸出了一堆举报的,有人哭着喊着要保护孩子不看血腥历史,可当年731部队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时,谁又来捂住他们的眼睛?
这片子来头不小,山东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宣传部联手,导演赵林山带着剧组在零下四十度的安达试验场遗址实拍。
王俊凯减重十几斤,这些演员玩命不是为了赚眼泪,是要把1940年代哈尔滨魔鬼实验室的寒气吹进电影院。
电影里那些冻伤实验、活体解剖的镜头确实令人窒息,但比起真实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暴行,银幕呈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。
八十年前,731部队把活人称作原木,做出很多恶心的事情,这些兽行难道会因“可能吓到孩子”就自动消失吗?
国内某些家长的投诉看似保护孩子,实则制造着更危险的真空,他们担心血腥画面造成心理阴影,却忘了真实历史比电影残酷百倍。
怕孩子看见血腥?当年日本兵刺刀挑婴儿时可没打马赛克,历史教育从来不是迪士尼童话,也没有英雄主义。
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遇难同胞的骸骨,731遗址墙上密密麻麻的受害者名字,这些触目惊心的存在,恰恰是民族记忆的疫苗。
电影筹备八年走访多个国家查证史料,导演组在哈尔滨731遗址拍摄时,还遇见很多震惊的真相。
影片最终顶着压力即将上映,真相不需要投票,那些投诉的家长可能没想过,当年东北的孩子们连害怕的资格都没有,他们直接被拖进实验室成了数据。
如果连自己国家的苦难史都不敢直视,我们拿什么教育孩子守护和平?
电影的定档日期选在7月31日中证策略,这个数字组合就像刻在民族皮肤上的烙印,提醒我们有些伤痕必须被看见才能愈合。
当道歉被曲解成软弱,当铭记被污名化为煽动,这部电影成了照妖镜,让所有试图粉饰历史的人现出原形。
那些说“会影响中日关系”的人或许忘了,真正破坏关系的从来不是揭露罪行,而是犯罪者拒不认账的傲慢。
没想到最先被冻伤的竟是某些家长的神经,他们举报,甚至在网上抵制,抵制的原因就是孩子看了要做噩梦!
这话听着耳熟不?
当年南京大屠杀照片被教科书删减时,也有人这么嚷嚷,有人说电影为煽情而煽情,可预告片里连血都没流几滴,导演用冻伤实验的霜花代替血浆,手术刀划过皮肤的镜头全是阴影投射。
比起抖音里那些真枪实弹的“抗战神剧”,《731》克制得像部纪录片,更讽刺的是,发布会上展出的七十多件文物,都是日本用来伤害我们的“凶器”。
现在把它们拍成电影倒成了揭伤疤,实在是有点心寒……
那些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家长,可能忘了,731部队当年专门设立儿童实验组,现在银幕上演员受的苦,不及当年受害者的万分之一!
魔鬼从来不是青面獠牙,而是穿着白大褂记实验笔记的模样,导演组费尽心思找来的文物,上面大阪制造的钢印还清晰可见。
那些杀人机器都经过精密设计,就像现在某些人举报电影的理由,也包装得冠冕堂皇。
有人说这片子选在7月31日上映太刻意,但更多人说选得还不够狠,就该选8月15日日本投降日上映。
看看隔壁韩国,《鬼乡》拍那种题材众筹了民众捐款,我们倒好,自己人拦着自己人的电影。
争议最大还是因为孩子,反对者表面上在保护孩子,实际是在帮历史施暴者完成最后一击,让暴行随着见证者老去而消失。
电影里姜武有句台词:他们不是人,是披着人皮的恶魔。
这话放在今天依然有效,那些打着爱护下一代旗号抹杀历史的人,和当年用甜言蜜语骗孩子进实验室的日本军医,本质上干的是一回事:都想着怎么让真相看起来不那么疼。
写到这儿,突然想起发布会上那个细菌培养箱,玻璃罐里早就没有细菌了,但某些人心里滋生的遗忘菌,倒比731培养的还顽固。
为什么一部讲述真实历史的电影,会让这么多人坐立不安?
央视都亲自宣传这部电影,不少官媒也在报道,官宣这部电影即将播出,可偏偏就是有部分人,举报、抵制。
当导演赵林山费很大力复刻731部队实验基地时,他可能没想到最激烈的抵抗会来自自己人。
即将上映之际,举报、抵制这部未上映的电影人越来越多,理由听起来都很正当,太血腥会吓坏孩子,太沉重影响中日友谊,太黑暗不符合和平年代氛围。
可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,这些看似关心下一代的家长、看似维护国际关系的和平使者、看似追求正能量的理想主义者,他们真正在做的,是把民族伤疤上的纱布狠狠撕下来再踩上几脚。
当我们为银幕上的血腥皱眉时,可曾想过现实中的暴行连皱眉的机会都没留给受害者?这段历史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讲述,才能既不被仇恨绑架,又不被温柔抹杀?
那些举报、抵制《731》的人真拼命想删掉的,到底是血腥画面,还是画面背后不敢直视的真相?我们总说勿忘国耻,可如果连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,拿什么来勿忘?
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